Re: [專案] [問題] 有沒有人收到警察局通知書?

 作者  chinyi65 (為什麼要取暱稱)                           看板  Militarylife 
 標題  Re: [專案] [問題] 有沒有人收到警察局通知書?                            
 時間  Fri Oct 22 20:26:57 2010                                               

最近看到一新聞關於罵ID的獲判無罪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4/today-so13.htm

去司法院找出原判決如下:
這個法官就是認為刑法目前不擴及保護虛擬身份的
不過因為只是一審,所以還有的吵

【裁判字號】    99,易,89
【裁判日期】    990917
【裁判案由】    妨害名譽
【裁判全文】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99年度易字第89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甲○○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98年度
偵字第5909號),本院認不宜以簡易判決處刑,改行通常訴訟程
序審理,茲判決如下:
    主  文
甲○○無罪。
    理  由
甲、公訴人公訴意旨略以:被告甲○○因不贊同露天拍賣網站代
    號jimchiou 2008 之賣家作法,乃於露天拍賣網站不吐不快
    之討論區內,以代號0k0k(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誤載為okok
    )之名義對上開賣家提出批評。惟證人即告訴人乙○○(下
    稱告訴人)因不贊同代號0k0k之作法,於民國98年2月25日
    14時11 分許,以代號yuan6688名義回應以:「一件事歸一
    件事可以呀,單就到處重複開版這點,對我們其他的網友就
    是騷擾也是違規,所以當然應該加以斥責」。詎被告甲○○
    竟基於公然侮辱之犯意,隨即於翌日凌晨2時2分許,以代號
    0k0k之名義,在上開公開之討論區上,以「他媽的!我操你
    媽的屄勒!」之謾罵、不堪入目之文字回應代號yuan6688之
    告訴人,供網路上不特定人觀看,足生損害於告訴人之名譽
    ,因認被告涉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罪嫌。
    而公訴人認被告涉犯公然侮辱罪嫌,無非係以:告訴人乙○
    ○於警詢及偵查中之指述、露天拍賣網站拍賣代號0k0k上線
    IP 位置資料、中華電信數據CRIS查詢單結果及露天拍賣網
    站不吐不快之討論區網頁列印資料各1份及被告甲○○於警
    詢及偵查中之陳述等為其主要論據。
乙、被告答辯部分:
    訊據被告甲○○固坦承有於上述時間,以代號0k0k之名義,
    在上開網站對告訴人之留言回覆以上開言論,惟堅決否認有
    何公然侮辱之犯行,辯稱:我所回覆的文字內容並不是要侮
    辱對方,我的用意是希望大家了解不要只用文字表面上的意
    義或是文藻的優美與否就去認定文字內容所要傳達的觀念是
    否正確,而且當時我也不是要針對告訴人所使用的代號而發
    表那些言論,我是針對不特定的對象等語。
丙、證據能力之認定:
    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合同法第159 條之
    1 至第159 條之4 之規定,但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
    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
    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
    證據時,知有第159 條第1 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
    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
    第159 條之5 定有明文。經查,本判決下列所引用之被告以
    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屬傳聞證據部分,檢察官、被告於
    本院準備、審理程序中均表示沒有意見,且迄於言詞辯論終
    結前亦未聲明異議,本院審酌上開證據資料製作時之情況,
    尚無違法不當之瑕疵,亦認為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故揆
    諸前開規定,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5 規定,認前揭證
    據資料均有證據能力。
丁、本院認為被告無罪之理由:
  一、查被告甲○○確於上開時間,於露天拍賣網站不吐不快討
      論區網頁上,以代號0k0k之名義,用上開不雅言論辱罵代
      號yuan 6688(即告訴人)之留言等情,業經被告於偵查
      及本院準備程序、審理時均自承在卷,核與告訴人於警詢
      、偵訊及本院審理時指訴之情節相符,並有露天拍賣網站
      不吐不快討論區網頁列印資料、露天拍賣網站代號0k0k上
      線IP位置資料、中華電信數據CRIS查詢單結果等資料附卷
      可證(見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98年度他字第3229號卷
      第21至48頁),此部分事實堪認為係真實。
      而上開拍賣網站之討論區,係一般人均可自由進入瀏覽觀
      看之公開網頁,屬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情況
      甚明;又觀被告所發表之上開言論文字內容,明顯係以極
      為粗鄙之詞彙作為辱罵及攻擊告訴人之言詞,客觀上已足
      以貶損他人之社會地位及評價,且被告在上開討論區係先
      直接引述告訴人所使用代號yuan66 88之留言,再緊接其
      後據以回覆前述留言,且所回覆之內容為「好啦!我簡單
      回您一句話『他媽的!我操你媽的屄勒!』,你如果不爽
      的話,可以對我提告啊!但你敢嗎?反正在下就真針對你
      之回應,回你一句『操你媽的屄,如果不爽的話,可以對
      我提告啊!但你佔得住腳嗎?!因為這世上最惡之惡就係
      不知自己有誤!我已經對你之思維,是顯得相當之不客氣
      者,若你認為我錯的話,是可以對本人提告的!」等語(
      參見上開他字卷第27頁),顯見被告上開不雅言論確實係
      針對告訴人所使用之代號yuan6688所為之回應甚為明確,
      被告辯稱其上開言論並非針對代號yuan6688所為,亦無侮
      辱他人之意思云云並無理由。
  二、按翻開人類文明史,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均飽受國家司法權
      的迫害,長久以來司法權的行使,或為帝王專制時代個人
      的私慾或為國家統治的工具或僅是人類為追求自以為是的
      虛渺正義,而使生活在當代時空的人們付出極為慘痛的代
      價,至西元十四世紀歐陸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出現反省,
      把人類的理性從信仰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於是個人主義、
      自由主義、懷疑和相對主義等相繼萌芽,及至西元十七、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緊接而來,人類的理性被推展到極致,
      人性尊嚴及人性的價值逐漸被重視及肯定,影響所及國家
      司法權的改革於焉產生。
      現代化國家所制定之刑法,為了能夠達成保護法益、抗制
      與預防犯罪、保障人權(即防止受國家權力之不當侵害)
      、矯治行為人等多元目的或功能,必須遵守之基本原則包
      含:罪刑法定原則、法治國原則、罪責原則與比例原則、
      慎刑原則與人道原則。罪刑法定原則乃謂那些行為係屬於
      刑法上的犯罪,以及對於這些犯罪應該如何加以處罰,均
      必須在行為之前透過法律明確加以規定,其中應包括五大
      涵義:1、刑罰權的內容與範圍必須經由法律明定;2、
      習慣法不得做為刑事判決的依據;3、刑法對於罪與刑的
      規定應力求明確;4、禁止類推適用刑法;5、禁止溯及
      既往。慎刑原則乃謂使用刑罰或保安處分做為犯罪行為的
      法律效果必須審慎與限縮,不可迷信刑罰萬能,而浮濫地
      使用刑罰或保安處分,亦不可高估重刑的威嚇效果,而輕
      易採行嚴刑重罰的刑事政策,依據慎刑原則,在刑事立法
      上應顧及刑法的倫理非難性、不完整性與最後手段性的特
      質,只有非動用刑法手段,才能有效制壓的不法行為,始
      可賦予刑罰或保安處分的法律效果(參見林山田著刑法通
      論上冊,增訂九版第65頁至第93頁)。
      而依我國憲法第八十條之規定: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依
      據法律獨立審判,不受任何干涉,即是要求法官審理任何
      案件時均應依據法律及諸多法治國之基本原則,挺身而出
      為保護所有的民眾而對抗國家權力之行使,以避免民眾任
      何權利因國家權力不當或非法之行使而受到侵害,此為現
      代法治國家法官存在本質之所在。
  三、次按公然侮辱人者,處拘役或300元以下罰金,刑法第309
      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規定所欲保護之法益為個人名譽,
      立法理由主要係認名譽係個人人格之社會評價,個人既須
      生存於社會,則須重視此種評價,如個人受惡劣之社會評
      價,則甚難立足於社會,妨害名譽之舉因係降低他人人格
      之評價,使名譽之保持人引起精神之痛苦,故為保護名譽
      ,刑法遂有妨害名譽罪之設,蓋名譽權係人格權之一環,
      人格權之最上位概念則係人性尊嚴,藉由名譽權之保護,
      個人方得以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合理之尊重,發展常態之人
      際關係,並維持經濟財務關係交往上之信用等(參酌高金
      桂著,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其出發點在於考量
      個人無法脫離社會而生活,倘行為人之言論足以使其他個
      人社會地位遭受貶損,無法正常發展人際關係,即須藉由
      刑法之處罰加以規範,參酌上開立法理由之意旨,苟係對
      於特定或可得特定之人所為之侮辱性之表示,即有以刑法
      加以限制之必要(另參見司法院院解字第3806號解釋意旨
      ),固不待言。
      查我國刑法係於民國24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制定公布,民
      國24年7月1日施行,而電腦網路的逐漸興起則係近20年的
      事,網路所虛擬出的無形世界,在刑法立法之初並無法預
      測,任何行為人透由網路虛擬世界所為之所有行為是否均
      等同現實世界之行為,而均應依據刑法予以制裁?則為全
      新的課題,從而本案之爭點厥為,在虛擬網路世界辱罵他
      人是否應構成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罪?
  四、查本件被告所涉嫌之犯行,係在露天拍賣網站以0k0k之代
      號對以yuan6688為代號之告訴人辱罵不堪入目之文字,從
      形式上觀察,似乎完全符合刑法第309條第1項之公然侮辱
      罪,惟苟依前開所述,刑法公然侮辱罪之對象,應係特定
      或可得特定之人,則在網路虛擬世界中行為人以某代號代
      表其自己本身,再以該代號之名義使用文字公然侮辱另一
      代號時,並無法單純由此某一代號而特定或可得特定某人
      自不待言,意即網路虛擬世界中所有網路使用者所用之代
      號,僅係電腦伺服器所虛擬出之群體社會,而現今網路使
      用甚為頻繁,一般人於不同網站極有可能會申請不同之代
      號,同一人在同一網站亦可申設多個代號,甚且同一代號
      在不同網站亦可能為不同人所使用,顯見所謂代號並無專
      屬性,倘逕認單純之網路代號之名譽權或人格權亦應一律
      加以保障,不須要求指涉特定對象或已達知名程度時,似
      有相當大之疑義,例如:行為人以一侮辱行為侮辱代號A
      、B 、C、D、E,然代號A、B、C、D、E之實際使用人均為
      某甲時,是否係認受侵害者為代號A、B、C、D、E共5個人
      格法益?抑或僅係某甲1個人格法益?又倘在網路世界不
      同網站中,分別有某甲、乙、丙、丁4人均使用A作為代號
      ,倘認為單純之網路代號、暱稱之人格權一律加以保障,
      則若有行為人在網路上針對代號A為侮辱性之表示時,是
      否某甲、乙、丙、丁均可主張其人格權受侵害?此不但無
      法因某一代號即可特定或可得特定係某人,而有上開法律
      適用之疑義與不確定性,亦有不當或無限制擴大名譽權保
      障範疇之疑義。
      惟若可根據被侮辱之代號,在現實世界中得特定或可得特
      定某人時,即與在現實世界侮辱他人相同,自有成立刑法
      公然侮辱罪之可能,而在網路之虛擬世界中,能否因某代
      號得以特定或可得特定某人似亦無法一概而論。行為人在
      網路上攻擊、侮辱之對象雖僅係一代號或暱稱,惟在為侮
      辱性陳述或表示中有確實指出對方現實生活中姓名或綽號
      ,或該網站上有任何關於受侮辱者之年齡、性別、職業、
      住址、電話或是留有相片,抑或有可連結至個人網站、部
      落格之網址之情況,亦即藉由網路上一切資訊而足以特定
      或可得特定實際上為何人,或該網路代號、暱稱之使用者
      因從事某特定領域之網路活動,例如:從事美食評論、時
      尚分享之部落格等,使得該代號、暱稱已廣為人知,或根
      本就是現實生活中一般大眾均已知悉之人所使用之代號或
      暱稱,倘對該代號或暱稱為侮辱之表示,既足以使不特定
      之人知悉所侮辱之對象,係現實世界中某特定或可得特定
      之人時,應有以刑法加以制裁之餘地。
      蓋之所以於網路使用代號或暱稱,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即在
      於保護使用人之隱私,使其真實身分不在網路世界中曝光
      ,而得從較受拘束之現實生活中抽離,則倘若行為人所為
      侮辱性言論之對象僅係單純之網路代號或暱稱,自無法藉
      由網路上之資訊與現實生活中之實際使用人做一連結,而
      該代號、暱稱亦非上開所述廣為人知之情況時,縱行為人
      在網路虛疑世界所為之謾罵行為,極為不洽當,而應予非
      難及譴責,惟此單純網路上被辱罵之代號、暱稱既無法特
      定或可得特定究係何人,實已溢脫前述刑法上公然侮辱罪
      之構成要件,在未另有明確之法律規範時,依前述罪刑法
      定原則及慎刑原則,當不宜貿然將刑法過度擴張解釋,而
      將該行為含括在刑罰處罰之列。
      意即無論網路世界或現實世界均不能迷信刑罰萬能,而浮
      濫使用刑罰,不然,最終之受害者反有可能為一般民眾本
      身。
  五、再按言論自由有個人實現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實現多元
      意見等多重功能,而言論自由既攸關人性尊嚴此項憲法核
      心價值的實現,在多元社會的法秩序理解下,國家原則上
      理應儘量確保人民能在開放的規範環境中,發表言論,不
      得對其內容設置所謂「正統」的價值標準而加以監督。從
      而針對言論本身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好、壞、善、惡的評
      價,應儘量讓言論市場自行節制,俾維持社會價值層出不
      窮的活力;至如有濫用言論自由,侵害到他人之自由或國
      家社會安全法益而必須以公權力干預時,乃是對言論自由
      限制的立法考量問題,非謂此等言論自始不受憲法之保障
      (參見釋字509號解釋蘇大法官俊雄協同意見書)。
      而在國家組織未出現前之原始社會,人類的任何行為本不
      受拘束,一切依照自然法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弱肉
      強食,可以完全充分自由表現自我意識之言論,即有實現
      個人自我的基本功能。其後,國家社會組織逐漸出現,訂
      定規範以拘束每個人的行為,包含言論的內容亦受到規範
      ,而不得任意對任何人自由說出任何言論,藉以促進人類
      為群體生活時之和諧相處。惟此結果,無可避免地即限制
      個人部分自我的意識之實現,而言論自由既具有上開多重
      功能,且屬攸關人性尊嚴之憲法核心價值,自應衡量當前
      整體社會情狀,在可容忍之最大限度內保障其言論自由。
      另觀察目前我國實務界適用刑法第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罪
      之狀況,在現實世界中,行為人若對任何特定或可得特定
      之人為任何負面的批評,均極有可能被認為符合該條之構
      成要件而成立犯罪,影響所及,勢必強力壓制每個人提出
      負面批評之自我意志,長期而言,並不見得有利於人類群
      體社會的正向發展。此時網路虛擬世界提供另外一個個人
      可以自由實現自我意志言論之溝通發表平台,在某程度上
      亦緩和現實世界中因限制部分言論自由而導致人類彼此間
      或個人與國家間所產生緊張關係,就此面向而言,刑法公
      然侮辱罪之處罰,自不宜過度介入此範圍。
      然此亦非指網路上之言論一概無庸負責,若侮辱之對象合
      於前述特定或可得特定之條件者,亦應有刑法公然侮辱罪
      之適用;反之,某一代號之在網路所發表辱罵另一代號之
      言論,若不合於公然侮辱罪之要件而無法以刑法加以處罰
      時,網路虛擬世界中電腦伺服器之經營者或有文章去留最
      後決定權之人(即俗稱之「版主」),若亦覺並不妥當,
      當可逕將該發表不當言論之文章予以刪除,若未予刪除,
      在網路所虛擬出之「言論自由市場」中,亦可透過所有認
      為不妥當網友抵制該謾罵之言論,而達到去蕪存菁之效果
      ,況網路世界本有其異於現實生活之處,倘若此適用公然
      侮辱罪之門檻一再降低,則不僅對個案有所影響,對於其
      他在網路上只就代號、暱稱所為之所有負面評價及輕蔑之
      表示或情緒性之言詞,亦均有構成公然侮辱罪而科以刑罰
      之可能性,信此亦非一般網路使用者所樂見。
  六、依上所述,刑法公然侮辱罪之成立係以行為人所為之侮辱
      性之言論,係對於特定或可得定之人所為而言,倘係針對
      網路上之代號或暱稱為之,則需該代號、暱稱已廣為不特
      定之人所知悉,或該網站上有足以特定或可得特定該代號
      、暱稱在現實世界中所指涉係何人,在現行刑法規範下方
      有對行為人之侮辱性言論科以刑罰之餘地。經查:
  (一)、依卷內所附之上開網站討論區列印資料觀之(見上開他字
      卷第27頁),被告所回覆侮辱性文字之內容中,並未提及
      本件告訴人之真實姓名、年籍資料,而於露天拍賣網站上
      ,一般使用者並無法得知每個會員之真實姓名,縱使提到
      「yuan 6688」之代號,倘欲知悉該代號之相關訊息,雖
      可藉由該代號之「關於我」之網頁了解,惟觀本件yuan66
      88之代號於露天拍賣網站上之「關於我」之網頁,並未顯
      示代號yuan6688之個人資料,例如外型、年齡、就讀之學
      校、任職之公司、擔任之職務、居住之地址或電話,依此
      仍無法知悉「yuan6688」實際上係何人,此有代號yuan66
      88於露天拍賣網站「關於我」網頁列印資料在卷可參(見
      被告所提陳述書狀附件冊第24頁);且告訴人於該拍賣網
      站係販售書籍,所採取之交易方式為郵寄,業經告訴人於
      本院審理時證述在卷(見本院卷第25頁),其並非採取面
      交方式為之,是以與告訴人所交易過之對象亦無法得知代
      號yuan6688之賣家究竟實際上為何人;則以該網站使用者
      而言,縱使目睹被告前揭謾罵告訴人之不當留言,亦無法
      確切得知該等留言內容所指涉之代號在現實中究係何人,
      尚難依此認定有何妨害告訴人乙○○名譽之事實。
  (二)、另告訴人乙○○雖稱其於露天拍賣網站上已成交約400多
      筆之交易,從事交易約5、6年左右等語(見本院卷第25頁
      反面),然觀露天拍賣網站係國內頗負盛名之拍賣網站,
      會員數及瀏覽該網站之人數又何止萬人,是以縱告訴人迄
      今已成交約400多筆交易,惟此僅佔該網站使用會員總數
      及瀏覽總人數極低之比例,故除非告訴人就其yuan6688之
      代號已頻繁使用,且在該網站上成為網友眾所皆知,已達
      到「只要觀其代號、暱稱」必「知其人為何人」之顯著程
      度,其「代號或暱稱」已等同於「姓名」之辨識程度,始
      足認定已對告訴人名譽權產生妨害。然本件並無何積極證
      據足認告訴人所使用之yuan6688之代號已達眾所周知之著
      名程度,尚難遽認其名譽已遭妨害。
  (三)、況據告訴人於本院審理時自承:我在露天拍賣網站有三個
      代號;在同一時間使用三個代號;三個代號都在露天拍賣
      網站上分別賣不同物品;在其他網站也有使用其他代號,
      即在奇摩拍賣有使用二個代號;在Hinet網站也有使
      用一個代號;臉書(即facebook)及MSN即時
      通也都有登錄等語(參見本院卷第24頁及反面),參酌現
      今網路使用極為便利,每位網路使用人在同一網站或多個
      網站中使用多個代號亦至為普遍,告訴人所述尚與常情相
      符,而堪採信。依此,則告訴人在網路虛擬世界之代號既
      有多個,當無法藉由多個代號即得特定或可得特定係告訴
      人甚明。而現實世界中所保護之名譽權僅為一身專屬於每
      一個人,在網路虛擬之世界中,當然無由將名譽權之保障
      無限制地擴大,而試圖藉由刑罰保護每一個人在網路中所
      使用之無限多個虛擬代號,此明顯已超越現實世界名譽權
      之保護範疇,自屬不當。
  七、末查,在網際網路虛擬世界中普遍具有「匿名」之特性,
      本件告訴人乙○○於上開網站上,係以yuan6688作為代號
      在該網站內活動,但因該網站並未將註冊會員之真實姓名
      年籍公開於網頁上,代號yuan6688於上開網站「關於我」
      之網頁中,並無揭露任何足以特定或可得特定實際使用人
      究所何指之資訊;被告於上開討論區留言版之留言亦並未
      具體指出告訴人之真實姓名,僅係針對代號yuan6688之留
      言回覆前揭侮辱性文字之內容,一般閱覽人並無法知悉該
      代號實際上所指何人甚明。此外復無其他證據足認告訴人
      所使用之代號yuan6688於網路世界或上開網站中已達使不
      特定之使用者「觀其暱稱」即「知其真實身分」之顯著程
      度,從而告訴人之社會評價及人格尊嚴,在客觀上即難認
      有因此受不特定多數人予以貶抑之可能。則被告縱有公訴
      意旨所稱對告訴人代號確有無理謾罵之情形,其所為顯然
      已違反倫理道德規範,在網路及現實世界中均應予以譴責
      及撻伐,惟參酌前揭諸多說明,尚難遽以刑法公然侮辱罪
      名相繩。此外,本院復查無其他積極之事證,足認被告所
      為確實該當刑法公然侮辱罪之犯罪構成要件,應認被告之
      犯罪尚屬不能證明,爰應為被告無罪判決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秋梅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99    年    9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健順
                                      法  官  蔡川富
                                      法  官  林哲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判決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
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99    年    9     月    17    日
                                      書記官  鍾佩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1.171.97
推 vinx:本系列文章列入精華區                                       10/22 20:48
推 aaaaasuede:看到關鍵髒字..我嘴角失守..                           10/22 20:58
推 imdodoim:XDD                                                    10/22 21:07
推 a244230:應該把重點標起來!!!這篇讚!                              10/22 23:14
→ kentrose:【裁判字號】 99,審易,1815  (網路遊戲中謾罵,判刑六個月  10/23 01:43
→ kentrose:,得易科罰金)                                           10/23 01:45
推 librevie:看了只覺得人類把世界弄得真複雜....                     10/23 11:47
→ point1013:法律本來就訂來保護立法的人而不是維護一般百姓          10/23 15:32
→ shiva999: 推 這篇..^_^                                          10/28 02:19
推 KKGhoti:推~ 這判決見解很新 似乎針對網路濫訴而來                 11/04 10:25
推 KKGhoti:不過其實差別是在於ID能否讓人輕易識別與現實本人關聯      11/04 11:32
→ KKGhoti:而不是用ID做為代稱與否 實務上也有匿名ID照樣有罪定讞的   11/04 11:33